摘要:[目的]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对其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有助于发现其存在问题,尽早提出解决措施,优化家庭农场的发展和培育。[方法]文章以农业部家庭农场专项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经营数量、经营规模、经营类型、经营效益4个方面,对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家庭农场发展迅速,且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目前已基本实现规模经营,其中70%的土地来自土地流转;农场数量和规模南北差异较大;经营类型以种植业为主,占六成以上;家庭农场的年销售产值高,但净利润低。除此之外,由于处在探索发展阶段,我国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生产成本过高、质量认证缺乏和资金支持少等问题。[结论]最后针对这些问题,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加强金融支持3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未来家庭农场的培育提供参考价值。
引言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之后, 党的十八大及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是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是农业家庭经营的核心。在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下, 各地方积极培育了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家庭农场, 如上海松江、吉林延边等[1]。截至2015年年底, 经农业部认定的家庭农场数量达到了34.3万户, 家庭农场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家庭农场在数量迅速发展的同时其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仍然是关注的重点, 因此, 文章运用2014年和2015年农业部对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 家庭农场的专项调查数据, 分析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剖析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培育建议, 为加快培育家庭农场提供参考。
1 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的政策后, 各地家庭农场蓬勃发展。为了及时了解家庭农场的发展动态, 农业部于2013年起开展了家庭农场专项调查, 对家庭农场的经营数量、经营面积、经营类型、经营效益等基本情况进行统计。该文基于2014年和2015年的农业部专项调查数据, 对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表1 近年来我国家庭农场的经营数量情况
1.1 家庭农场数量发展迅速, 且增长速度逐年加快
随着我国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 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迅速。截止2013年底, 农业部共认定家庭农场7.23万个;2014年增长了92.25%, 数量达到13.9万个;2015年底, 农业部共认定家庭农场34.3万个, 较2014年增长了146% (表1) 。其中被认定为示范性家庭农场3.9万个, 比2014年增长了143%。
表2 不同经营规模的粮食型家庭农场数量及比例
表3 不同土地来源的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及比例
1.2 家庭农场基本实现规模经营, 且70%的土地来自土地流转
据统计, 34.3万个家庭农场共经营土地面积346.09万hm, 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为10.12hm。其中, 粮食型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在3.33~13.33hm之间的占63.1%, 13.33~33.33hm的占28.0%, 33.33~66.67hm的占6.5%, 66.67hm以上的占2.4% (表2) ;由此看出, 我国家庭农场已经基本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
土地是家庭农场经营的基础。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较大, 其土地大多通过流转而来, 并且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 土地流转面积也在不断增大[2]。目前, 我国家庭农场经营的287.39万hm耕地中, 依靠土地流转所得土地有212.46万hm, 占比73.9%;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为58.62万hm, 占20.4%;以其他承包方式经营的耕地面积为16.31万hm, 占比5.7% (表3) 。
1.3 家庭农场数量与规模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较大
由于我国地形复杂, 气候多样, 区域特征明显。因此, 各地家庭农场的经营数量和经营规模差异较大 (图1) 。从经营数量来看, 安徽、江苏、湖北3省位居前三, 其中安徽最多, 数量达到3.52万;江苏第二, 家庭农场数为3.01万;湖北第三, 数量为2.90万个;这3省的家庭农场数近10万, 占全国家庭农场的30%。而北京的家庭农场仅有8个, 天津459个。可见, 家庭农场在各省的分布很不均衡, 南方的家庭农场数量普遍高于北方。
从经营规模上看, 全国家庭农场的平均经营规模为10.10hm。但是各省的经营规模差异较大, 具体表现为北方经营规模普遍大于南方。其中, 青海省家庭农场的平均经营规模最大, 为40.61hm, 其次是宁夏和黑龙江, 分别为24.92hm和21.47hm。而经营规模最小的3个省市是福建、四川和广东, 分别为5.58hm、5.03hm和2.93hm。
1.4 家庭农场中60%以上从事种植业, 种养结合型将迅速兴起
根据家庭农场的经营产业, 将其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种养结合及其他5种类型。整体上看, 我国家庭农场以种植业为主, 并且除畜牧业型家庭农场比例大幅下降之外, 种植业、渔业、种养结合及其他类型的家庭农场比例均有小幅上升。
2014年, 种植业家庭农场占比61.24%, 是家庭农场的主要经营类型;2015年, 种植型家庭农场继续保持这一主体地位, 占比为61.90%。渔业、种养结合和其他类型的家庭农场占比分别由2014年的4.75%、7.82%、3.04%增长到了2015年的5.90%、8.96%和3.97%。畜牧业家庭农场比例由2014年的23.16%下降到2015年的19.26%,降低了3.90% (表4) 。
虽然目前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数量和比重不是很大, 但随着绿色循环农业的发展以及农场生产成本的核算, 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将快速兴起。从以上2014、2015年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种植型家庭农场占比增长了0.66个百分点, 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占比增长了1.14个百分点, 是家庭农场经营类型中增长速度较快的。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基础, 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 通过种养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循环, 减少环境污染, 节约水肥资源[3]。上海市松江区在粮食家庭农场的基础上, 探索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养猪模式, 到2013年底, 已经有60家种养结合家庭农场,2014年底, 发展到了73家。
图1 全国家庭农场的经营数量和经营规模分布
表4 家庭农场的经营类型所占比例及变动情况
1.5 家庭农场的年销售产值高, 但净利润低
由于家庭农场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 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增加了经济效益。根据农业部统计, 2015年, 家庭农场的年销售农产品总值为1 260亿, 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的产值达到36.8万元, 较2014年增加了17.57%。其中, 北京、云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的家庭农场的年均产值较高, 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大部分家庭农场的年产值集中在10万~50万和10万以下, 分别占比44.2%和33.3%。
虽然家庭农场的年销售值较高,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所需成本较大、家庭农场的生产投入过高, 导致家庭农场的净利润低。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年销售产值减去农业生产投入成本后, 2015年我国家庭农场的年均利润仅剩19.6万元。
2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农场这一经营模式符合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 并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目前的家庭农场处于起步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2.1 农业生产成本高
家庭农场实行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 形成规模效益。但同时用于购买化肥农药、机器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的费用也相应增加[4]。加之近年来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价格持续上涨, 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2015年, 家庭农场购买生产投入品的总值为589.82亿, 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每年购买农产品的投入为17.2万元。这对于经营农户来说生产成本过高, 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补贴, 难以负担如此高昂的费用。
2.2 通过质量认证的家庭农场少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居民对于食品的品质需求也相应提高。人们更倾向于消费拥有知名品牌和通过质量认证的产品。但目前我国家庭农场拥有注册商标的比例很低, 在34.2个家庭农场中仅有1.1万个家庭农场拥有注册商标, 占比3.34%。绝大多数家庭农场还未形成自有品牌[5]。相对而言, 浙江、西藏、北京等地有较高比例的家庭农场拥有注册商标。而经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家庭农场数量更少, 仅有5 273个, 占比1.54%。
2.3 获得扶持的家庭农场数量少
家庭农场的发展与运行, 需要大量的资金,仅依靠农户自身的经济实力难以维持, 因此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对家庭农场的扶持难以满足家庭农场的发展需求, 获得扶持的家庭农场数量及比例较少。截止2015年底, 获得财政扶持资金支持的家庭农场有2.2万个, 占家庭农场总数的6.63%。获得财政扶持资金总额为13.2亿元, 其中, 省级财政扶持资金5.6亿, 市级2.2亿, 县级以下5.5亿。获得贷款支持的家庭农场数2.01万个, 占家庭农场总数的5.88%。而且主要集中在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吉林、黑龙江等地。获得贷款资金总额为40.5亿元, 平均每个获得贷款支持的家庭农场获得贷款资金20.1万元。其中, 贷款金额在20万及以下的家庭农场有1.3万个, 占比65.1%。
3 发展家庭农场的建议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了保证家庭农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合我国国情和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 从政策扶持、品牌建设和金融支持3个方面, 提出了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降低农业成本
家庭农场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尽管目前我国出台了一些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 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 这些政策的支持力度较小, 家庭农场的经营成本仍过大, 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增加农民收益。首先, 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探索构建有益于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6]。其次,完善家庭农场的补贴机制,积极探索补贴改革办法, 除了给予农民必要的农业生产补贴, 对于发展绿色生态和循环利用的家庭农场给予补贴支持;再次, 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减少农民的经营风险[7]。目前, 我国农业保险大部分是针对自然风险, 以后应逐渐将市场风险引入农业保险机制。此外, 还要不断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 扩大农业保险的保险品种和参保面;最后,运用市场价格调控机制, 调节农业生产成本。针对近年来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不合理上涨行为, 政府应采取财政补贴和价格调控双重措施, 降低化肥农药以及农机具的价格, 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
3.2 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 提升质量保证
在当前农业产业化的大背景下, 农产品竞争加剧, 加强家庭农场的品牌建设是破解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 家庭农场主要树立品牌意识,充分认识到农产品品牌的树立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其次, 制定合理的品牌战略, 根据自身产品的优势, 选准市场定位, 为产品确定一个既符合消费需求又具备自身特色的品牌定位;同时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和推广也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直销、网络营销、农产品会展等渠道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最后, 农产品的质量是家庭农场长久发展的保障。建立品牌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 定期对家庭农场的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进行检查, 将质量管理与品牌建设相结合, 既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又有利于农产品的品牌形象维护。
3.3 加强金融支持, 破解融资难题
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乏问题日益凸显, 严重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解决家庭农场的融资难题, 对于扩大农场的生产规模和经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我国应设立家庭农场发展专项基金, 为家庭农场大型农机具的购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支持[8];其次, 拓宽家庭农场融资渠道, 不能仅依靠政府的贷款支持, 更要鼓励和引导银行、公司以及各类社会资本向家庭农场提供资金支持[9];同时为家庭农场制定合理的放贷程序和贷款条件, 适当提高贷款金额上限, 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周期;最后, 提高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数量和比例,同时优化财政支持结构, 把有限的支农资金用到最能发挥效益的地方[10]。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
家庭农场